庆宫春词作鉴赏_宫词朱庆余鉴赏

2023-08-14 02:58:52 作者:孤独成瘾 〆



庆宫春词作鉴赏

三家宫词三卷

看到这首词就会感觉到有着浓厚的伤逝怀昔之情和具体的人事背景,可是作者一概不直说,不明说,只是在景物描写之中自然带出,并将它与怀古之情合并写来,让人只觉清幽空灵,蕴藉含蓄。

●庆宫春

姜夔

绍熙辛亥除夕,予别石湖归吴兴,雪后夜过垂虹,尝赋诗云:笠泽茫茫雁影微,玉峰重叠护云衣。长桥寂寞春寒夜,只有诗人一舸归。后五年冬,复与俞商卿、张平甫、铦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,道经吴松。山寒天迥,云浪四合。中夕相呼步垂虹,星斗下垂,错杂渔火,朔吹凛凛,卮酒不能支。朴翁以衾自缠,犹相与行吟。因赋此阕,盖过旬涂稿乃定。朴翁咎余无益,然意所耽,不能自己也。平甫、商卿、朴翁皆工于诗,所出奇诡,予亦强追逐之。此行既归,各得五十余解。

双桨莼波,一蓑松雨,暮愁渐满空阔。

呼我盟鸥,翩翩欲下,背人还过木末。

那回归去,荡云雪,孤舟夜发。

伤心重见,依约眉山,黛痕低压。

采香径里春寒,老子婆娑,自歌谁答。

垂虹西望,飘然引去,此兴平生难遏。

酒醒波远,政凝想、明珰素袜。

如今安在,唯有阑干,伴人一霎。

词作鉴赏

词有小序述写作缘起。它首先追叙了绍熙二年辛亥(1191)除夕,作者从范成大苏州石湖别墅乘船回湖州家中,雪夜过垂虹桥即兴赋诗的情景。诗即《除夜自石湖归苕溪》十绝句,笠泽茫茫雁影微是其中的一首。当时伴随诗人的还有范成大所赠侍女小红,故又有《过垂虹》一首云:自作新词韵最娇,小红低唱我吹箫。曲终过尽松陵路,回首烟波十四桥。

五年以后,庆元二年(1196)冬,作者自封禺(二山名,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)东诣梁溪(今无锡)张鉴别墅,行程是由苕溪入太湖经吴松江,沿运河至无锡,方向正与前次相反,同往者有张鉴(平甫)、俞灏(商卿)、葛天民(朴翁,为僧名义铦),这次又是夜过吴松江,到垂虹桥,且顶风漫步桥上,因赋此词,后经十多天反复修改定稿。这次再游垂虹,小红未同行,范成大逝去已三载。从小序看,这首词是一首写景纪游之词,但从全词看,则兼有伤逝、怀古、怀人等多重内容。此词的妙处正在将多重主旨溶成一片,复杂含混,意蕴丰厚。

上片开篇便描绘出一幅凌寒荡舟的广阔画面:飘浮着莼菜的水面,双桨划动;松风时送雨点,冷凝在蓑笠上;暮霭渐渐笼罩湖上,令人生愁。起三句莼波、松雨、暮愁,或语新意工,或情景交融,渐字写出时间的推移,空阔则展示出境界的深广,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清旷高远的基调。以下三句继写湖面景象:沙鸥在湖上盘旋飞翔,仿佛要为我落下,却又背人转向,远远掠过树梢。沙鸥亲切可爱之情态毕现。因为故地重游,所以称这些水鸟为盟鸥(和我有旧交的鸥鸟。)后三句忽尔转到五年前雪夜荡舟的情景:那回归去,荡云雪、孤舟夜发,正是:笠泽茫茫雁影微,玉峰重叠护云衣……。眼前隐约出现的不又是那重叠蜿蜒的远山?这是旧梦重温么?然而当年的人又到何处去了?结句伤心重见三句,挽合今昔,感慨遥深。依约眉山,黛痕低压,将太湖远处的青山,比作女子的黛眉,不是无缘无故作形似之语,而显然有伤逝怀人的情绪。所谓伤逝怀人,则可能既有对友人范成大的追念,又有对范成大所赠歌妓小红的想念,而且还似有对合肥情侣的深深思念(正是是年正月,词人与合肥情侣惜别,于今有近一年矣。)。朦胧迷离,曲尽其妙。

下片过拍写船过采香径。这是香山旁的小溪,据《吴郡志》:吴王种香于香山,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。今自灵岩望之,一水直知矢,故俗又称箭径。面对这历史古迹,最易引发人的思古之幽情,嗟叹之不足,故永歌之。老子婆娑(犹徘徊),自歌谁答。对照那回归去的情景自作新词韵最娇,小红低唱我吹箫,如今老夫我对山川歌舞,有谁应答?仍与上片结句伤逝情绪一脉相承。西望是垂虹桥,它建于北宋庆历年间,东西长千余尺,前临太湖,横截吴江,河光海气,荡漾一色,称三吴绝景,以其上有垂虹亭,故名。船过垂虹,也就成为这一路兴致的高潮所在。从此兴平生难遏一句看,这里的飘然引去之乐,实兼今昔言之。这一夜船抵垂虹时,作者曾以卮酒袪寒助兴,在他飘然引去时,未尝不回想那回曲终过尽松陵路,回首烟波十四桥的难以忘怀的情景。从而,当其酒醒波远后,不免黯然神伤。政(正)凝想、明珰(耳坠)素袜。明珰素袜借指美人。曹植《洛神赋》有凌波微步,罗袜生尘。无微情以效爱兮,献江南之明珰句。这里明珰素袜所代的美人,联系采香径里春寒句,似指吴宫西子,而联系那回归去,又似指小红。还可能是远隔千里,年初与自己依依惜别的合肥情侣。其妙正在于怀古与思念之情合一,又不说明,反令人神远。末三句即以如今安在四字提唱,唯有阑干,伴人一霎一叹作答,指出千古兴衰、今昔哀乐,犹如一梦,由怀想跌到眼前,收束有力。而伤怀幽怨,余味不尽。

此词虽然有浓厚的伤逝怀昔之情和具体的人事背景,但作者一概不直抒,不明说,只于一路景物描写之中自然带出,并将它与怀古之情合并写来,只觉清幽空灵,蕴藉含蓄。即如郭麐所谓一洗华靡,独标清渏,如瘦石孤花,清笙幽磬,入其境者疑有仙灵,闻其声者人人自远。(《灵芬。馆词话》)。从小序看,这一夜同游共四人,且相呼步行于垂虹桥,观看星斗渔火,而词中却绝少征实描写。惟致力刻画在这云压青山、暮愁渐满的太湖之上、垂虹亭畔飘然不群,放歌抒怀的词人自我形象,颇有遗世独立之感。



宫词朱庆余鉴赏

《宫词》

作者:朱庆余

寂寂花时闭院门,美人相并立琼轩。

含情欲说宫中事,鹦鹉前头不敢言。

【注解】:

琼轩:对廊台的美称。

【韵译】:

百花盛开,宫院却寂寂地紧闭大门;

俏丽宫女,相依相并伫立廊下赏春。

满怀幽情,都想谈谈宫中忧愁的事,

鹦鹉面前,谁也不敢吐露自己苦闷。

【评析】:

这首宫怨诗,构思独特,新辟蹊径。一般宫怨诗,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。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,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。诗从写景开篇,以景衬情,以热衬冷。

百花盛开的阳春,应是热闹非凡,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。宫女赏春,本是欢欣乐事,然而久已失宠,感怀无限,心中郁闷,极愿互吐,却恐鹦鹉饶舌,竟不敢言。怨深怨重,裸露无遗。



《后宫词》古诗鉴赏

泪湿罗巾梦不成,夜深前殿按歌声。

红颜未老恩先断,斜倚薰笼坐到明。

译文

泪水湿透了罗巾无法入睡好梦难成,深夜时分听到前殿传来按着节拍唱歌的声音。红颜尚未老去已经失去了君王的恩宠,斜靠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。

韵译

泪水湿透罗巾,好梦却难做成;

深夜,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。

红颜尚未衰减,恩宠却已断绝;

她独倚着熏笼,一直坐到天明。

注释

宫词:此诗题又作《后宫词》。

按歌声:依照歌声的韵律打拍子。

红颜:此指宫宫女。

恩:君恩。

熏笼:覆罩香炉的竹笼。香炉用来熏衣被,为宫中用物。

鉴赏

这首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。前人曾批评此诗过于浅露,这是不公正的。诗以自然浑成之语,传层层深入之情,语言明快而感情深沉,一气贯通而绝不平直。

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宫女。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,时已深夜,只好上床,已是一层怨怅。宠幸不可得,退而求之好梦;辗转反侧,竟连梦也难成,见出两层怨怅。梦既不成,索性揽衣推枕,挣扎坐起。正当她愁苦难忍,泪湿罗巾之时,前殿又传来阵阵笙歌,原来君王正在那边寻欢作乐,这就有了三层怨怅。倘使人老珠黄,犹可解说;偏偏她盛鬓堆鸦,红颜未老,生出四层怨怅。要是君王一直没有发现她,那也罢了;事实是她曾受过君王的恩宠,而现在这种恩宠却无端断绝,见出五层怨怅。夜已深沉,濒于绝望,但一转念,犹翼君王在听歌赏舞之后,会记起她来。于是,斜倚熏笼,浓熏翠袖,以待召幸。不料,一直坐到天明,幻想终归破灭,见出六层怨怅。一种情思,六层写来,尽缠绵往复之能事。而全诗却一气浑成,如笋破土,苞节虽在而不露;如茧抽丝,幽怨似缕而不绝。短短四句,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失宠宫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。夜来不寐,等候君王临幸,写其希望;听到前殿歌声,君王正在寻欢作乐,写其失望;君恩已断,仍斜倚熏笼坐等,写其苦望;天色大明,君王未来,写其绝望。泪湿罗巾,写宫女的现实;求宠于梦境,写其幻想;恩断而仍坐等,写其痴想;坐到天明仍不见君王,再写其可悲的现实。全诗由希望转到失望,由失望转到苦望,由苦望转到最后绝望;由现实进入幻想,由幻想进入痴想,由痴想再跌入现实,千回百转,倾注了诗人对不幸者的深挚同情。



古诗齐宫词鉴赏

《齐宫词》原文:

永寿兵来夜不扃,金莲无复印中庭。

梁台歌管三更罢,犹自风摇九子铃。

《齐宫词》参考注释:

①张《笺》编此诗于大中十一年(857)时商隐任盐铁推官,游江东,至白下。凭吊齐、梁旧事,有感于两朝皆务浮华享乐,于纸醉金迷、轻歌曼舞之间,兴衰代续,乃有此作。

②永寿句:《南史·齐废帝东昏侯纪》:“齐废帝东昏侯宝卷起芳乐、芳德、仙华、大兴、含德、清曜、安寿等殿,又别为潘妃起神仙、永寿、玉寿三殿。……萧衍师至,王珍国、张稷应之,夜开云龙门,勒兵入殿。是夜,帝在含德殿,吹笙歌,作《女儿子》。卧未熟,闻兵入,趋出北户,……直后张齐斩首送萧衍。”同书又载:“又凿金为莲华以贴地,令潘妃行其上,曰:‘此步步生莲华也。’”此以永寿宫代指齐宫,言宝卷宠潘妃及亡国之事。

③夜不扃:夜里未关宫门(因有内应)。

④梁台:晋、宋间称朝廷禁省为台。梁台即萧梁宫禁之地,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畔。

《齐宫词》赏析:

这是一首咏史诗,但妙在只叙事而不议论。永寿殿阁,金莲女色,梁台歌舞的奢华享乐中,演绎着兴衰更替的历史故事,那风中摇曳的九子铃,见证过一代代王朝的悲欢荣辱,物是人非!刘、余《集解》云:"九子铃既齐废帝荒淫昏愦之标志,亦其荒淫亡国之见证;既梁台新主荒淫相继之标志,亦其重蹈覆辙之预兆。"历史是漫长而且复杂的,但诗人只"就微物点出,令人思而得之","倍觉唱叹有情"。李商隐是一位常怀忧国之心的诗人,此诗咏史之意未必不在讽今。前人多有认为此诗讽唐敬宗者,不无道理。杜牧《阿房宫赋》云:"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,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;九子铃之鉴,深意或正在此。"犹"字耐人寻味。此诗含蓄蕴藉,与《贾生》诗之直言议论风格不同,下附其诗供参读:

宣室求贤访逐臣,贾生才调更无伦。

可怜夜半虚前席,不问苍生问鬼神。



水龙吟·春恨词作鉴赏

本词抒写的是春恨。上片恨今日芳菲世界,游人未赏,付与莺燕;下片恨昔年金钗斗草,青丝勒马,风流云散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词吧。

●水龙吟·春恨

陈亮

闹花深处层楼,画帘半卷东风软。

春归翠陌,平莎茸嫩,垂杨金浅。

迟日催花,淡云阁雨,轻寒轻暖。

恨芳菲世界,游人未赏,都付与、莺和燕。

寂寞凭高念远,向南楼、一声归雁。

金钗斗草,青丝勒马,风流云散。

罗绶分香,翠绡封泪,几多幽怨!

正销魂又是,疏烟淡月,子规声断。

词作鉴赏

一起用闹字烘托花的精神情态,同时总揽春的景象,与宋祁《玉楼春》红杏枝头春意闹句相比,毫不逊色,加上东风软(和煦),更烘托出春光明媚,春*宜人。翠陌,翠绿的田野;平莎茸嫩,平铺的嫩草,用茸嫩形容初春的草,贴切恰当;垂杨金浅,浅黄色的垂柳。迟日催花,春日渐长,催动百花竞放;淡云阁雨,云层淡薄,促使微雨暂收;轻寒轻暖,不寒不暖,气候最佳。这些都是春归大地后带来的春景、春*。荟萃如此多样的美好景色,本可引人入胜,使人目不暇接而留连忘返。可是歇拍四句却指出:在今朝,游人未曾赏玩这芳菲世界,只能被啼莺语燕所赏玩。莺燕是能赏而不知者(《草堂诗余正集》沈际飞语),游人则为欲赏而不得者(同上)。

鉴于人情世故都是这样,尚有何心踏青拾翠!过片两句,因寂寞而凭高念远,向南楼问一声归雁。从上片看,姹紫嫣红,百花竞放,世界是一片喧闹的,可是这样喧闹的芳菲世界而懒得去游赏,足见主人公的处境是孤立无助的,心情是压抑的。雁足能传书信(见《汉书·苏武传》),于是鸿雁充当了信使,因为征人未回,向南楼探问归雁消息。金钗三句,谓昔年赏心乐事,而今已如风消云散。金钗斗草,拔金钗作斗草游戏。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:竞采百药,谓百草以蠲除毒气,故世有斗草之戏。青丝勒马,用青丝绳做马络头。古乐府《陌上桑》:青丝系马尾,黄金络马头。罗绶三句,谓难忘别时的恋情,难禁别后的粉泪,难遣别久的幽怨。罗绶分香,临别以香罗带贻赠留念。秦观《满庭芳》罗带轻分,亦此意。翠绡封泪,翠巾裹着眼泪寄与对方,典出《丽情集》记灼灼事。几多幽怨,数不清的牢愁暗恨。正销魂三句,有两种断法,一断在 魂字后,另一断在又是后,两者都可,而后者较恰当。因为一结要突出又是之意,用又是领下面两句,由于又看到了与昔年离别之时一般的疏烟淡月、子规声断,触发她的愁绪而黯然销魂。子规,一名杜鹃,相传古代蜀君望帝之魂所化。(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)子规鸣声凄厉,最容易勾动人们别恨乡愁。

这首词上片,作者几乎倾全力烘托春景的无比美好,而歇拍三句,却来一个大转折,指出人们以不能游赏美好的春景为憾事,以如此芳菲世界被莺燕所占有为惋惜,才领会前面之所以倾全力描绘春景者,是为了给后面的春恨增添气势。盖春景愈美好,愈令人惆怅,添人愁绪,也就是春恨愈加强烈。杜甫所谓花近高楼伤客心(《登楼》),感时花溅泪(《春望》),即为此种思想感情的反映。下片似另出机杼,独立成篇,其实不然,它是全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,上下片有岭断云连之妙。上片因春景美好反而引起春恨,这是客观景物与内心世界的矛盾,而所以铸成此种矛盾的,伤离念远是一个主要因素,下片就是抒写离愁别恨的,因而实与上片契合无间。从赏心乐事的一去不返,别后别久的十分怀念,别时景色的触目销魂,都在刻画主人公的感情深挚。可是作者是一位推倒一世之智勇,开拓万古之心胸(黄宗羲《宋元学案·龙川学案》)的铁铮铮汉子,他写作态度严谨,目的性明确,每一首词写成后,辄自叹曰,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(叶適引陈亮语)。所以很难想象他会写出脂粉气息浓郁的艳词。据此,才知下片的闺怨是假托的,使用这类表现手法在诗词中并不鲜见,大率以柔婉的笔调,抒愤激或怨悱的感情。此种愤激之情是作者平素郁积的,而且与反偏安、复故土的抗金思想相表里,芳菲世界都付莺燕,实际的意思则是大好河山尽沦于敌手。为此,清季词论家刘熙载评这几句词:言近旨远,直有宗留守(宗泽)大呼渡河之意。(《艺概》)以小词比壮语,不觉突兀,是因其精神贴近之故。

陈亮传世的词七十多首,风格大致是豪放的,所以明代毛晋说:《龙川词》一卷,读至卷终,不作一妖语、媚语,殆所称不受人怜者欤!(《龙川词跋》)后来他看到本篇及其他六首婉丽之词,修正自己的论点,曰:偶阅《中兴词选》,得《水龙吟》以后七阕,亦未能超然。(《龙川词补跋》)其实毛晋本来的论点还是对的,无须修正。作家的作品,风格、境界可以多样。陈亮词的基调是豪放的,但也出现一些婉约的作品,毫不足怪。苏轼《水龙吟·和章质夫杨花》、辛弃疾《摸鱼儿·暮春》,情调岂不缠绵凄婉,但毕竟与周(邦彦)、秦(观)不同,苏、辛和陈亮的词,和婉中仍含刚劲之气,所谓骨子里还是刚的,关于这一点,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的出。



大酺·春雨周邦彦词作鉴赏

【词作鉴赏】

开头三句为全词布置了一个春雨连绵、雨势滂沱的环境气氛。第一、二句是说雨意隔宿就已酿成,所以一大清早,浓雾散尽,四野静寂,不闻春鸟啼鸣,只听得阵阵急雨飞洒而下,敲打得屋顶铮铮作响。

墙头三句写的是:屋边的嫩竹,正冒着淋漓下注的春雨伸出墙头,青青的竹叶,好比青玉雕成的垂旒,枝竿外皮的粉霜,已被雨水洗刷一清,尖而嫩的竹梢,风雨的吹打中,东摇西摆,不时地互相碰触。

润逼三句转写雨天室内的景象,琴丝受潮后,音色不准;枕障被寒气侵袭,一片冰凉;沾满了雨珠的虫网,被风吹得软绵绵的粘附竹帘上。这些现象,是百无聊赖之中所感所见,织成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,所以只有昏昏睡去。紧接着邮亭六句便是抒写孤馆困眠的情态。愁中孤眠,最易惊醒,奈愁极频惊,梦轻难记,自怜幽独三句将因愁入梦,梦境恍惚以及醒后倍感孤独凄凉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细致入微。上片从暮春的雨景写到客中阻雨的愁闷,以自怜幽独作结。

过片行人归意速,重一个速字,归心似箭,但欲速而不达,偏偏遇上淫雨不止的天气,泥泞的道上积满雨水,车毂难行,归期难卜,所以说最先念、行潦妨车毂。从怎奈向开始,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典故,把行旅为雨所阻、欲归不得的愁绪,铺写得淋漓尽致。兰成是庚信们小字,他初仕梁。出使西魏时,恰值梁灭,被留长安,后仕周,长期羁留北方,不得南归,作《哀江南赋》以叙志,又曾作《愁赋》。卫玠,晋人,是当时名士,长得清秀,有羸疾。平阳客,指东汉经学大师马融,他性好音乐,能鼓琴吹笛,一次平阳客舍,听得洛阳客人吹笛,笛声哀怨,触动了他思念京都的伤感情情,于是写下了著名的《长笛赋》。用此三典,盖作者自况,说的自己亦是瘦减容颜,愁损心目,闻笛而伤。

最后况萧索几句,由情及景,并由羁旅愁叹转入惜花伤春的感慨,以结束全词。青芜国语出温庭筠《春江花月夜》诗《花庭忽作青芜国,是说繁花盛开的庭园,经过春雨的摧残,转眼间变成一片萧瑟的杂草丛生的世界。一个况字起了承上启下、转折递进的作用。红糁铺地,门外荆桃如菽两句是对青芜国的补充,意为春光的余波只剩下几点红色落花洒青绿的地面上,而门外的樱桃已褪尽红衣,露出豆粒般大小的幼桃。这一切都表明,春天已雨声中消逝。此时,主人公不但为归计难成而懊丧,而且因春光消歇而叹息。夜游共谁秉烛句即由这两重忧伤而发,一语双结,复与上片歇拍自怜幽独遥相呼应,只觉无限的幽恨,无边的寂寞。

这首词感物应心,因景抒情,写景鲜明生动,写情委曲尽致,环境气氛的渲染与心理活动的展开相互依托,造成了低徊抑郁、曲折流动的意境。



《春望》作品鉴赏

《春望》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,饱含着兴衰感慨;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、心系国事的情怀,充溢着凄苦哀思。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《春望》作品鉴赏,

欢迎

阅读

《春望》原文

国破山河在1,城春草木深2。

感时花溅泪3,恨别鸟惊心4。

烽火连三月5,家书抵万金6。

白头搔更短7,浑欲不胜簪8。

翻译

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,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。

忧心

伤感

见花开却流泪,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。

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,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。

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,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。

《春望》赏析

唐肃宗至德元载(756)六月,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。七月,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,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,去投奔肃宗。途中为叛军俘获,带到长安。因他官卑职微,未被囚禁。《春望》写于次年三月。

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,饱含感叹;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,充溢离情。全诗沉着蕴藉,真挚自然。
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开篇即写春望所见:国都沦陷,城池残破,虽然山河依旧,可是乱草遍地,林木苍苍。一个破字,使人怵目惊心,继而一个深字,令人满目凄然。司马光说:山河在,明无余物矣;草木深,明无人矣。(《温公续诗话》)诗人在此明为写景,实为抒感,寄情于物,托感于景,为全诗创造了气氛。此联对仗工巧,圆熟自然,诗意翻跌。国破对城春,两意相反。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,对照强烈。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,意思相反,出人意表;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,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,先后相悖,又是一翻。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:对偶未尝不精,而纵横变幻,尽越陈规,浓淡浅深,动夺天巧。(《唐音癸签》卷九)
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这两句一般解释是,花鸟本为娱人之物,但因感时恨别,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。另一种解释为,以花鸟拟人,感时伤别,花也溅泪,鸟亦惊心。两说虽则有别,其精神却能相通,一则触景生情,一则移情于物,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。

诗的这前四句,都统在望字中。诗人俯仰瞻视,视线由近而远,又由远而近,视野从城到山河,再由满城到花鸟。感情则由隐而显,由弱而强,步步推进。在景与情的变化中,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,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,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──想望亲人。
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自安史叛乱以来,烽火苦教乡信断,直到如今春深三月,战火仍连续不断。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,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!家书抵万金,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,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,很自然地使人共鸣,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。
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烽火遍地,家信不通,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,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,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,搔首踌躇,顿觉稀疏短发,几不胜簪。白发为愁所致,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,更短可见愁的程度。这样,在国破家亡,离乱伤痛之外,又叹息衰老,则更增一层悲哀。

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、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,意脉贯通而不平直,情景兼具而不游离,感情强烈而不浅露,内容丰富而不芜杂,格律严谨而不板滞,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,写得铿然作响,气度浑灏,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,历久不衰。



少年游词作鉴赏

少年游 晏几道

离多最是,东西流水,终解两相逢。

浅情终似,行云无定,犹到梦魂中。

可怜人意,薄于云水,佳会更难重。

细想从来,断肠多处,不与今番同。

晏几道词作鉴赏

此词抒离别怨情,上片分写云、水,以水虽离多而终能相逢、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,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。过片总云、水言之而又能翻进一层,说人意薄于云水。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:离多最是,东西流水。以流水喻诀别,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《白头吟》:躞蹀御沟上,沟水东西流。第三句却略反其意,说水分东西,终会再流到一处,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,第一层比喻便自行取消。于是再设一喻:浅情终似,行云无定。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,似更妥贴。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,谓行云虽无凭准,还能入梦,将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。短短六句,语意翻复,有柔肠百折之感。

过片总云、水言之而又翻进一层,言人意薄于云水。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,可是它们或终能相逢,或犹到梦中,似乎又并非一味无情。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,人情之薄远甚于云水。翻无情为有情,原是为了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。结拍三句直抒情怀,语极沉痛:仔细回想,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,也不能与今番相比。此三句是抒情主人公内心世界直截了当的表露和宣泄,感情极为深沉、厚重,读来荡气回肠,一唱三叹。

近人夏敬观评此词:云水意相对,上分述而又总之,作法变幻。作者词中正是运用这种艺术手法,造成回旋往复的词境,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。



诉衷情词作鉴赏

诉衷情 张先

花前月下暂相逢。

苦恨阻从容。

何况酒醒梦断,花谢月朦胧。

花不尽,月无穷。

两心同。

此时愿作,杨柳千丝,绊惹春风。

张先词作鉴赏

此词表现了不甘屈服于邪恶势力的美好爱情,表现出不幸命运中心灵的高贵、圣洁,表现出苦难人生中一对情侣的至爱情深,堪称爱情词中的千古绝唱。

全词从上片的悲怆沉痛转向下片的美好期待。心灵升华,笔力不凡,波澜起伏,感人至深。词中用花、月的形象贯穿而成,既写了花前月下的相恋,也写了花谢月朦胧的爱情受阻,还写了花不尽,月无穷的美好祝愿。随着花月意象所呈示的象征意义的流转,词人情感精神所经历的曲折变化也凸现出来。

起首一句缅怀昔日两人相恋的幸福情境。花前月下相逢,原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;但句中插入一暂字,便暗透出一丝悲意。次句进一步点出恋人隔绝、欢会难再的现实。苦恨二字叠下,足见词人痛苦之深重。接下来何况酒醒梦断,花谢月朦胧用比兴的手法,喻说爱情受阻的现实。酒醒,有愁醒之意。梦断,喻往事已成空,而花谢月朦胧,则见证昔日美好爱情的春花已经衰谢,明月已经黯淡,竟成为情缘中断的象征。何况二字,强调好事难成,不仅写恋人隔绝,而词情因之倍加悲怆沉痛。

过片以千钧之力,从悲怆沉痛中陡然振起,将词情升华到一个美好的境界。花不尽,月无穷两句是对偶,用比兴:花不尽,是期愿青春长;月无穷,是期愿永远团圆。紧接着,迸出两心同,则是坚信情人与自己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。由此可见恋人之间的离别,决非出于心甘情愿,实有难以明言的隐痛,则爱情实为横遭外来势力之摧残可知。衰谢了的春花再度烂漫,而且永远盛开;黯淡了的月亮再度光明,而且永远团圆。这是美丽的幻境,也是美好的期愿,这些要升现词人破碎痛苦的心中,需要的正是两心同这种极大的力量。如果没有对情人无比的爱和最大的信任,是决不可能产生这种精神力量的。作者《千秋岁》词云天不老,情难绝。心似双丝网,中有千千结,可以注解两心同的深刻意蕴。此时愿作,杨柳千丝,绊惹春风。词人把甘为挽回春天即挽回爱情而献身的意愿,寄托结笔这优美的比兴之中。

综上,此词通过叙写一段横遭挫折的爱情,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,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美好期望不断升华的向上精神。宋晁补之评张先曰:子野韵高,乃深透之语。



刘克庄词作鉴赏

怪雨盲风,留不住江边行色。

烦问讯、冥鸿高士,钓鳌词客。

千百年传吾辈语,二三子系斯文脉。

听王郎一曲玉箫声,凄金石。

晞发处,怡山碧;垂钓处,沧溟白。

笑而今拙宦,他年遗直。

只愿常留相见面,未宜轻屈平生膝。

有狂谈欲吐且休休,惊邻壁。

这是一首送别词,但写法脱俗。它既洋溢着个人情谊,又寄托了宏大的抱负,在擅写离情别绪的宋词中别具一格。

王实之、郑伯昌,和作者是福建同乡,都有救国志向,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。这时郑伯昌被征召做京城附近地方官。此词乃作者送行时和王实之韵所作的词。

词的开端气魄宏大,纵然江水横阔,风狂雨骤,却还是留不住行人。怪雨盲风四字,起句突兀,雄浑悲壮。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,已鲜明地烘托出来了。